2结果与分析


2.1窖泥中酯化菌富集方法的优化


窖泥经不同富集时间、不同富集次数富集后,采用HSSPME-GC-MS检测富集液中酯类物质含量和种类数的变化,结果见图1。

图1富集时间(a)及富集次数(b)对富集液中酯类化合物含量和种类数的影响


由图1a可知,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窖泥富集液中酯类物质种类数和含量均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富集16 d时,窖泥富集液中酯类物质种类数达到11种,酯类物质总含量达到199 mg/100 mL,均显着高于富集前期(P<0.05)。富集16 d后,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窖泥富集液中酯类物质种类数和含量均趋于稳定,变化不显着(P>0.05)。这可能是由于富集16 d后目标菌群进入稳定期,随着营养物质消耗及富集液中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目标菌群生长受到抑制逐渐进入衰亡期。


由图1b可知,随着富集次数的增加,窖泥富集液中酯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富集2次时,酯类化合物含量达到最大(280 mg/100 mL),显着高于1次富集(P<0.05);而酯类物质种类数随富集次数增加呈下降变化,富集2次时酯类物质种类数为8种,随后趋于稳定,变化不显着(P>0.05)。这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富集液中产酯微生物种类丰富但生物量较少,导致其代谢产物酯类物质种类数多而含量较少,随着富集次数增加,富集液中微生物逐渐被驯化,部分微生物被淘汰,优势产酯微生物愈加的集中,使得富集液中的酯类物质种类数趋于稳定而含量升高。因此,窖泥富集液富集培养16 d,富集2次有利于酯化菌的富集。但为保证目标微生物的富集效果,略微延长富集时间,选择富集时间为20 d。


2.2窖泥中酯化菌的分离与筛选


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优化后的窖泥富集液中分离出23株菌,再通过HS-SPME-GC-MS检测复筛出3株代谢生产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菌株,分别命名为Y1、Y2、Y3。


2.3酯化菌的鉴定


2.3.1形态观察


3株菌株的菌落、细胞形态及其革兰氏染色结果见图2。

图2 3株菌株的菌落(a)及细胞(b)形态


由图2可知,3株菌皆为厌氧的革兰氏阳性(G+)白色杆状细菌。菌株Y1的菌落呈米白色、正反面颜色一致、边缘规整、圆形、外观形态小,细胞呈杆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革兰氏阳性,厌氧;菌株Y2的菌落呈灰白色、菌落中间颜色较浅、边缘颜色较白、较光滑、比较湿润、不易于挑取,细胞呈杆状,G+,厌氧;菌株Y3的菌落呈黄白色、湿润、光滑、不透明、外观形态小、易于挑取,细胞呈杆状,G+,厌氧。


2.3.2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3株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3株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由表1可知,菌株Y2水解淀粉结果为阴性,菌株Y3的接触酶试验结果呈阴性,除此之外,3株菌株的其他生理生化反应试验结果均呈阳性。结合形态观察,初步鉴定菌株Y1、Y2、Y3均为厌氧梭菌属(Clostridiumsp.)。


2.3.3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菌株Y1~Y3纯化后提取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进行16S rDNA的扩增,采用1%琼脂糖凝胶进行检测,结果见图3。

图3 3株菌株16S rDNA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由图3可知,3株菌株的16S rDNA PCR扩增产物的碱基长度为1 600 bp左右,与预期结果相符,委托上海美吉公司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至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搜索,选取同源性较高的模式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采用MEGA 6.0中的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见图4。

图4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3株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由图4可知,菌株Y1与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聚于一支,亲缘关系最近;菌株Y2与Clostridium guangxiense聚于一支,亲缘关系最近;菌株Y3与Clostridium sartagoforme聚于一支,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结果,鉴定菌株Y1、Y2、Y3分别为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Clostridium guangxiense、Clostridium sartagoforme。有文献报道,C.beijerinckii、C.guangxiense能发酵产丁醇,特别是C.beijerinckii能够利用糖质和木质素水解液发酵产丁醇,在用生物法来生产丁醇中得到广泛应用;C.sartagoforme是一种纤维素(和几丁质)降解细菌。


3株酯化菌均为厌氧梭菌,这可能是由于梭菌在优质窖泥中已经是优势微生物,经过富集培养基多轮次富集,在富集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表明窖泥中的梭菌可能为浓香型白酒酿造中重要的酯化生香菌。因此,加强这3株菌的研究对提升白酒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4酯化菌培养条件试验结果


2.4.1 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


为了解菌株Y1、Y2、Y3的生长情况,在厌氧条件下测定3株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见图5。

图5 3株菌株厌氧条件下的生长曲线


由图5可知,3株菌株的生长趋势一致,生物量均呈先上升后稳定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前24 h为延滞期;24~64 h为对数生长期;64~80 h为平稳期;80 h后进入衰亡期。这可能是由于前24 h菌株正在适应新的培养液环境,大量合成细胞分裂所需的酶类及其他细胞成分,细胞生长但不分裂,培养液中生物量不变;24 h后菌株已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它们快速生长繁殖;64 h后培养液中的大部分营养物质被消耗以及代谢产物的累积,使得部分微生物消亡,此时微生物的增长和消亡趋于稳定,3株菌株生物量保持稳定;80 h后培养液中可利用营养物质完全被利用,微生物逐渐消亡。


2.4.2 3株菌株最适生长温度、pH及耐乙醇能力试验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菌株Y1~Y3经不同温度、不同pH值及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培养后的OD660nm值,结果见图6。

图6温度(a)及pH值(b)对3株菌株生长的影响及其耐乙醇能力(c)


由图6可知,随着培养温度、pH值的升高,3株菌株的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3株菌株均在温度为30~41℃、pH值为5~10、乙醇体积分数为2%~8%的范围内生长良好。其中,菌株Y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5、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3%;菌株Y2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4℃、最适生长pH值为7、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菌株Y3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值为5、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


3株菌株均能在窖池环境中良好生长,这与筛选环境有关。菌株Y1~Y3来自浓香型窖池底部的优级窖泥,长期处于酿酒环境使得3株菌不断被驯化,具有较高的耐乙醇能力。此外,这3株菌的最佳生长温度在30~37℃,这可能表明它们主要生长在浓香型白酒的发酵的高温期,窖池内糟醅发酵温度分为“前缓、中挺、后缓落”三个阶段,其中中挺阶段发酵温度一般在30℃以上。


3结论


本试验对窖泥酯化菌的富集方法进行优化,发现富集液培养20 d、连续富集2次,富集液中酯化菌的富集效果最好。采用传统分离方法从优化富集液中分离、筛选得到3株产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较强的酯化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菌株Y1为Clostridium beijerinckii、Y2为Clostridium guangxiense、Y3为Clostridium sartagoforme。通过对3株菌株的生长特性研究发现,菌株Y1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值为5、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3%;菌株Y2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4℃、最适生长pH值为7、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菌株Y3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值为5、耐受乙醇体积分数为20%。3株菌株均能在浓香型白酒窖内进行很好的生长繁殖,加强这3株菌株的研究对提升浓香型白酒糟醅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新闻推荐

1、熟肉制品存放中微生物生长与水分的关系

2、家用净水设备细菌污染及与水接触材料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存活率、直径和生长曲线的检测方法

4、一株具有较强木质素降解能力的细菌XKG6生长最适宜PH与温度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无机元素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