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与分析
2.1甘蓝链格孢菌PCR检测结果
以宁波象山石浦镇上湾村白菜样品中十字花科黑斑病菌的检测为例。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田间采集的样品(ZD1765-3~ZD1768-3)均特异性地扩增出了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457 bp的目标条带(图1),即检验样品为阳性。将阳性样品送至测序公司测序,在NCBI上比对测序结果。分析表明,阳性样品中存在甘蓝链格孢,即存在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
图1植物病样中甘蓝链格孢菌检测
1—Abra1/Abra 2引物扩增阳性对照;2~5—ZD1765-3~ZD1768-3的ITS1/ITS4引物扩增;6~9—ZD1765-3~ZD1768-3的Abra1/Abra 2引物扩增;10—无菌水的Abra1/Abra2引物扩增。
2.2甘蓝链格孢菌主要寄主分析
本次全省调查发现,十字花科黑斑病菌的寄主植物共计19种(图2)。根据十字花科蔬菜的种类,可将这些寄主分为五个类别:(1)白菜类,占比62.91%,共计95个采样点检验出了甘蓝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其中白菜34个、菜薹1个、大白菜2个、杭白菜1个、青菜41个、菘菜1个、薹菜1个、小青菜14个;(2)油菜类,占比13.91%,共计21个采样点;(3)芥菜类,占比10.60%,共计16个采样点,具体包括棒菜1个、芥菜9个、榨菜6个;(4)甘蓝类,占比7.95%,共计12个采样点,具体为甘蓝7个、花椰菜5个;(5)萝卜类,占比4.64%,共计7个采样点。
图2检获甘蓝链格孢菌的十字花科蔬菜类别占比
综上,寄主植物十字花科黑斑病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
2.3甘蓝链格孢菌在全省的分布概况
浙江省有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其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图3),占比81.8%;有该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图4),占比30.3%。
图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分布概况
此地图基于审图号为GS(2022)187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图4同。
图4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省89个区县市的分布概况
全省27个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区县市田间发生点位数统计如下(图5)。具体为:常山13个、衢江5个、桐庐24个、淳安20个、临平12个、余杭4个、富阳3个、长兴1个、安吉1个、德清7个、上虞17个、越城7个、新昌6个、诸暨4个、嵊州3个、慈溪3个、象山1个、温岭12个、黄岩1个、临海1个、仙居1个、路桥1个、玉环1个、平阳1个、鹿城1个、瓯海1个、遂昌2个。
图5 27个区县市甘蓝链格孢菌发生点位数
3讨论
十字花科蔬菜是浙江省的一类重要经济作物,由于其种植简单、营养丰富而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重要蔬菜品种,同时,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也是浙江省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来源之一。十字花科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叶片、茎秆、角果和花球等部位,常在叶片表面形成灰褐至暗褐色、近圆形的同心轮纹状病斑[8],对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9],是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一种重要的外来入侵病害。
甘蓝链格孢菌的全省普查结果显示,浙江省十字花科黑斑病的发生具有一定区域性,主要与是否有较多的寄主植物分布及气象因子是否满足病害流行条件密切相关。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有9个地级市检获甘蓝链格孢菌,占比81.8%,而在89个区县市中,有27个区县检获该病菌,占比30.3%,说明作为外来入侵病害的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省已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和较广的地理分布。此外,寄主植物对甘蓝链格孢菌的侵染危害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种类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显示,白菜类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和萝卜类。
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浙江省,甘蓝链格孢菌属中度危险有害生物,种子携带是该病菌传播扩散主要途径。由于浙江省十字花科蔬菜种植面积大,良种需求旺盛,异地种子和产品贸易频繁,导致病菌远距离扩散蔓延的可能性极高,因此,种子检疫和播种前浸药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十字花科黑斑病流行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关新闻推荐
1、桑椹菌核病拮抗菌的分离筛选、鉴定、生防作用与机理——结果与分析
3、尼古丁、烟草浸出液、烟雾提取物对口腔常见微生物的影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