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细胞病变
接毒12 h后即可观察到CPE,在48 h时最明显,主要细胞病变为细胞萎缩、破碎,脱落,成团,边缘不清晰,个别胞体出现变大,死亡等特征,对照组细胞生长良好(图1)。
A.正常;B.接毒后24 h;C.接毒后48 h;D.接毒后72 h
图1 DF1细胞形态(400×)
2.2 RT-PCR检测结果
收取接种ARV S1133株的第3代DF1细胞培养物,用RT-PCR检测。结果扩增到一条1 248 bp大小片段(图2)。对片段序列与所选的参考株同源性在99.99%以上,说明ARV S1133毒株在DF1细胞上增殖。
2.3 ARV S1133毒株在DF1细胞系上的增殖规律
ARV S1133接种DF1细胞后,分别收取12、24、36、48、72、96、120 h的细胞培养物,测其TCID50,每个时间点分别做3次重复试验,取平均值。7个时间点的TCID50平均值分别为10-2.49、10-3.5、10-6.84、10-8.9、10-7.86、10-5.38、10-3.64,绘制出生长曲线(图3)。该曲线显示,ARV接种DF1细胞后,0~12 h为静止期,12 h~48 h为快速增长期,在48 h达到最大的病毒效价,TCID50为10-8.9/0.1 mL。
M.DNA标准DL 2 000;1.PCR扩增产物;2.阴性对照
图2 ARV RT-PCR检测结果
图3 ARV S1133在DF1细胞上的生长曲线
3讨论
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禽病发生日益增多。近年来,多省份陆续有ARV感染疫情的发生,报道指出ARV有更广的宿主范围,更强的致病性,流行的疫区也日渐扩大,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传染病。目前,分离ARV一般采用鸡胚接种,此法虽然单次获毒较多,但需要的时间长,且操作繁琐,在快速获取大量病毒方面不具有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限制了ARV的分离。DF1细胞系来源于ELL鸡胚胎,该细胞无禽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内源性基因,同时在形态上呈纤维状,是一种稳定的、无肿瘤基因、自发无限增殖的细胞系。目前被广泛用于动物病毒研究、疫苗研制、癌症研究等诸多领域,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病毒转染、培养生物材料。ARV基因组为RNA,而DF1细胞可用于反转录病毒的复制,DF1细胞系有助于ARV对细胞杀伤力的研究。为此,采用了细胞增殖病毒的方法,研究了ARV S1133毒株在DF1细胞上的增殖特性,大大缩短了获取大量病毒的时间,大幅提高了获毒效率。
定量描述病毒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根据病毒的生长特点可划分为静止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3个时期。通常用来研究病毒在细胞上的增殖规律的方法主要有测定病毒的TCID50和病毒蚀斑试验。本研究直接采取了测定病毒TCID50的方法,并用PCR检测、测序确定细胞仅有ARV感染,无其他病原污染。试验结果显示,ARV接种DF1细胞后,前24 h为静止期,24 h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48 h达到最大的病毒效价,即TCID50为10-8.9/0.1 mL。这一增殖规律可能与细胞的自身免疫机制有关,至于真正的原因,还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ARV可在DF1细胞上有效地增殖,并伴有典型病变,在接毒48 h后出现病毒效价峰值,TCID50为10-8.9/0.1 mL。ARV感染DF1细胞的最佳收毒时间为接毒后的48 h。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用DF1细胞研制ARV灭活苗及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