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又名鲍氏层孔菌Phellinusigniarius,是目前发现的生物抗癌领域有效率最高的大型真菌。目前在桑黄的研究与开发中,频频出现“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在文献中和已经作为产品提供的鉴定标本中当作“桑黄”使用的种有12个,造成了名称和应用上的混乱。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对收集到的8种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了菌丝体生长特性的研究,旨在对其亲缘关系远近进行初步鉴定,为今后对桑黄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1 供试材料

表1 供试菌株编号及来源

1.1 供试菌种

均由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菌种室提供,菌种编号及来源如表1所示。

1.2 供试培养基

斜面培养基、平板培养基均为综合PDA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培养基的制备

参照参考文献进行。

2.2 菌种的培养

2.2.1 菌种纯化

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取一块菌种转接于平板培养基中央,置28 ℃恒温培养。待菌丝生长3——6 d,取菌落边缘纯净的一小块菌块转接到斜面试管中培养。如此反复几次,可使菌种达到纯化及活化的效果,满管后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2.2.2 菌种扩培

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试管转接培养,待菌丝长满后放4 ℃冰箱中保存备用。

2.2.3 培养观察

将活化好的菌种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分别转接至斜面和平板培养基上,28 ℃恒温培养,每2 d观察1次,记录菌丝萌发快慢、生长速度、菌落大小、菌丝颜色、长势等特征(每组做6个平行取均值)。

平板菌丝长速(mm/d)=菌落半径(mm)/菌丝生长天数(d)斜面菌丝长速(mm/d)=菌丝长度(mm)/菌丝生长天数(d)

2.2.4 拮抗试验

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将活化好的8种桑黄菌点接于平板培养基上,每个平板均匀接入3种菌株,每组合3个平行,28 ℃恒温培养7——10 d,观察菌丝间是否有拮抗现象发生,拮抗线是否明显,并拍照记录。根据拮抗线的宽度、颜色等特征,可以鉴别菌株的差异大小。

3 结果与讨论

3.1 菌丝生长特性比较

图1 斜面和平皿培养基菌丝形态示例

表2 不同菌丝生长特性比较

注:+++菌丝生长势强,++菌丝生长势一般,+菌丝生长势弱。

由图1和表2可以看出,8个菌株中,R、H、S7的长势最好,其次为S、S6和S8.长势较好的菌株日平均生长速度较快,长势弱的菌株生长速度较慢。不同菌株的菌落形态及菌丝颜色也有差异,H、W、S8、S1的菌丝颜色较深,且易产生色素,S7和S菌丝生长到后期表面会有油状分泌物出现,这些特征均是伴随菌龄的增加而产生的。

通过对菌丝生长过程的观察,菌丝生长速度呈现先慢后快而后又慢的趋势。这是由于新接入的桑黄菌株对新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生长比较缓慢;当接种5 d左右的时候,新接入的桑黄菌株已适应新的生长环境,这时由于环境中营养成分充足,所以桑黄菌种开始在培养基上迅速生长,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当培养到后期的时候,由于培养基中的营养及氧供给的限制,菌丝的生长速度变慢,有些菌丝进入老化阶段。

图2 拮抗试验示例

3.2 拮抗试验结果与分析

表3 拮抗实验结果分析

注:+拮抗现象不显著,++拮抗现象显著,+++拮抗现象非常显著。

通过图2和表3可以看出,S1与W;S6与R;S7与S8;H与S之间拮抗线不明显,说明它们之间的亲缘性较近;而S6与H、W、S;S7与H、S;S8与H;R与W、S;H与W;W与S之间拮抗线明显,亲缘性较远。

4 结束语

本试验从形态培养观察和拮抗试验分析两个方面对8种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出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以后的试验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此方法易受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应用于桑黄的种性鉴定中还存在缺陷,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还需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关新闻推荐

1、生物质发酵制氢过程基础研究

2、MCPC微凝胶可恢复肠道微生物失调并促进SCFA产生

3、不同浓度的桑黄水提物对乳制品中有害指示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仪器与方法)

4、矿物油污染土壤中芳烃组分的生物降解与微生物生长动态

5、​酵母菌的耐糖生长曲线及耐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