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与分析
2.1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性分析
采用K-B纸片扩散法,从8株含tdh基因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中检出6株耐药菌株Vp 5,Vp 8,Vp 14,Vp 16,Vp 17,Vp 18。其中Vp 8耐庆大霉素,Vp 5、Vp 14、Vp 17均只耐阿米卡星,Vp 16耐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Vp 18菌株耐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图1为Vp 2对AMC、AK、CTX的药敏实验结果,具体结果见表2。
图1 Vp2对AMC、AK、CTX的药敏实验结果
2.2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特性比较分析
表3 8株副溶血性弧菌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的生长参数拟合结果
通过Bioscreen全自动微生物生长曲线分析仪测定这8株菌生长过程的比浊度,用修正的Gompertz拟合测定的数据。
修正的Gompertz模型拟合结果R2均在0.98以上,MSE均小于等于0.003,可知修正的Gompertz模型适合拟合本实验结果。
由表3及图2修正的Gompertz的拟合结果可知,20℃时Vp 18菌株的生长最快,方差分析可知,与Vp5,Vp 8,Vp 14,Vp 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Vp 16,Vp 17,Vp 2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p 17次之,仅与Vp 2存在显著性差异,Vp5生长最慢,但其仅与Vp 18有显著性差异;8株菌的延滞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Vp2的最大生长量最大,但与Vp5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的菌株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Vp18的最大生长量最小,与Vp2和Vp5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的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时Vp 18菌株生长最快,与Vp 5,Vp 8,Vp 14,Vp 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Vp16,Vp17,Vp21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Vp 17次之,除了与Vp 5,Vp 8,Vp 14,Vp 2有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他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而Vp 2最慢,与Vp 18,Vp17,Vp16,Vp21存在显著性差异;Vp 5的延滞期最短,只与Vp 2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p 2的延滞期最长,与Vp 5,Vp 8,Vp 14,Vp 16有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几株菌无显著差异(p>0.05);Vp2的最大生长量最大,与其他菌株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Vp 8的最大生长量最少,与其他菌株无显著性差异(p>0.05)。
37℃时8株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Vp 2的延滞期最长,且与其他的菌株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几株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p 2的最大生长量最大,与Vp 8和Vp 18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余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Vp 18的最大生长量最少,与Vp 2和Vp 21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余菌株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不同耐药致病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生长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菌株的各个生长参数的大小与菌株的耐药性的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且发现一株三重耐药性菌株Vp 18与另外一株敏感性副溶血性弧菌Vp 5在20℃和25℃下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
图2 8株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曲线及其用modified Gompertz模型拟合结果
2.3 8株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ERIC-PCR图谱分析
由图3,条带的条数及位置获得的聚类分析图谱可知,耐药性菌株Vp 5,Vp 8,Vp 14,Vp 16有100%的相似性。此4株菌株与非耐药性菌株Vp 21有89%的相似性,耐药菌株Vp 18与非耐性菌株Vp 2有89%的相似性。在相似系数0.86处,此八株菌株可以分为两大类,Vp5,Vp 8,Vp 14,Vp 16与Vp21和Vp17归为一类,Vp 18与V p2为一类。ERIC-PCR是一种有效的细菌基因分型方法,能够精确确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12],为菌株的差异性比较提供了基因型信息。ERIC-PCR图谱与菌株的耐药性没有明显的对应性。
图3 8株菌的ERIC图谱及扩增条带的UPGMA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
3结论
本文比较了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与非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差异。并用修正的Gomperz growth model拟合了此8株耐药性菌株与非耐药性菌株在20、25、37℃下,在TSB(含3%NaCl)中的生长曲线。
在37℃适宜温度下,八株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20℃和25℃条件下,Vp 18生长最快与Vp 5,Vp 8,Vp 14,Vp 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Lianou[13-14]等报道的结果一致,说明温度会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μmax间的差异,差异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高。
三重耐药的致病副溶血性弧菌Vp 18的生长明显优于非耐药性菌株Vp 2,说明耐药性与菌株的生长快慢有一定的联系,可能由于菌株的生长速率快,产生变异性的可能性大,获得耐药性的概率也随之增大。菌株之间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参数的变异性将会对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带来影响[15],此结果可为耐药性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Vp 18与非耐药性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p 2的ERIC-PCR图谱归为一类,表明这两株菌的亚型相似,也说明耐药性基因可能来自质粒上,这也为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不同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在20℃、25℃、37℃下的生长曲线(一)
不同耐药性致病副溶血性弧菌在20℃、25℃、37℃下的生长曲线(二)
相关新闻推荐
1、基于生长曲线分析存活菌株判断细菌和链霉菌对紫外线的耐受性能
3、枯草芽孢杆菌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培养基配方及生长曲线图绘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