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I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type 1,DHV-1)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快速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为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主要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和斑点出血为特征,是目前危害养鸭业一种重要的传染病。
DVH首次报道于美国长岛,随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报道了该病疫情。1965年,我国报道了第一例DVH疫情,之后我国大部分省市和地区均报道了该病。目前,DHV-1的分离和培养仍然只能通过接种鸭胚或鸡胚来实现。一般而言,DHV-1经过若干代次的培养后,均可以在鸡胚或鸭胚中得到良好的增殖,并达到较高的病毒滴度,这有利于DHV-1强毒株的致弱以及研制DHV-1减毒疫苗。但在研究DHV-1的致病机理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却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表明,良好的细胞培养模型是开展病毒基础研究的良好平台,本研究在建立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EF-h)系的基础上,用DEF-h培养DHV-1,并研究其在细胞中的蛋白表达和增殖规律,为研究DHV-1的致病机理及研制细胞灭活疫苗等提供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病毒株及DEF-h细胞系
DHV-1 ZJ-08株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DEF-h细胞系是通过逆转录病毒包装体系将SV40的大T抗原整合到的DEF细胞染色体中,利用大T抗原的细胞转化功能而建立的稳定传代细胞系。
1.2主要试剂
rTaqDNA聚合酶购自TaKaRa公司;FITC和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HV-VP1抗体和DHV-1多克隆抗体由本实验室制备并保存。
1.3病毒接种
DEF-h细胞将DHV-1 ZJ-08株研磨液(0.2 mL/孔)接种于单层的DEF-h细胞,37℃孵育1 h,弃病毒液,更换含10%FBS的新鲜培养基,在5%CO2,37℃条件下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培养4 d后,收获细胞培养物,-80℃冻存备用。
1.4 RT-PCR检测
收集培养48 h的3代DHV-1 DEF-h细胞提取病毒RNA。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以其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DHVF:5'-GGGGATGACTGTGTTCTG-3',和DHVR 5'-GGG TATCCCACAACACTA-3'进行PCR扩增。预扩增大小为471个核苷酸序列(6966 nt~7436 nt)。PCR反应程序:95℃5 min;94℃1 min、53℃1 min、72℃1 min,30个循环;72℃10 min。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5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IFA)将DEF-h细胞培养于35 mm培养皿中,接种第3代DHV-1。培养48 h后,用丙酮∶甲醇(1∶1)固定液4℃固定15 min。用5%脱脂乳37℃封闭30 min。以DHV VP1抗体(1∶200)为一抗,标记以山羊抗兔FITC-IgG(1∶1000)为二抗,进行IFA检测。
1.6 Western blot检测
将DHV-1细胞培养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后转至PVDF膜,用5%脱脂乳封闭4℃过夜,以抗DHV-VP1多抗(1∶200)为一抗,以山羊抗兔HRP-IgG为二抗(1∶5000),通过DAB法显色进行检测。
1.7 DHV-1感染鸡胚试验
将30枚9日龄SPF鸡胚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5枚。第1组接种DHV-1 ZJ-08株的细胞培养病毒液(P3),第2组接种DHV-1 ZJ-08株适应鸡胚的尿囊液(CF5),接种量为0.2 mL/只。在37℃条件下孵化6 d,统计病毒致死鸡胚的数量。
1.8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将DEF-h细胞悬液接种至96孔细胞培养板(3×105个/mL),接种第3代DHV-1100μL/孔,倍比稀释10-1~10-6,37℃2 h后,吸出病毒液,加入100μL完全培养基(含5%的胎牛血清)继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观察CPE,并记录50%细胞产生病变的孔,根据Reed-Muench法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病毒在DEF-h中的一步生长曲线。
相关新闻推荐
1、砷氧化菌株在砷胁迫中生长曲线测定及重金属铜的耐受性(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