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字花科黑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通过种子传带形成远距离扩散和蔓延,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茎、果等部位,造成严重的品质和产量损失。十字花科黑斑病有3种专化型致病菌,分别是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中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为明确该菌引起的十字花科黑斑病在浙江省的危害状况,该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方法,在全省开展了甘蓝链格孢菌危害寄主及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5大类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中甘蓝链格孢菌的检获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白菜类>油菜类>芥菜类>甘蓝类>萝卜类。在全省11个地级市89个区县市中,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地级市有9个,占比81.8%;有甘蓝链格孢菌分布的县区市有27个,占比30.3%。甘蓝链格孢菌在浙江全省分布广泛,对众多寄主植物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强防治。
十字花科(Cruciferae)亦称芸薹科(Brassicaceae),是一个以独特“十”字形花冠和辛辣味著称的植物科。该科在植物界中极为繁茂,涵盖了众多蔬菜种类,如油菜(Brassica napus)、芥菜(Brassica juncea)、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白菜(Brassica rapa)、萝卜(Raphanus sativus)以及作为研究模式植物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等[1]。然而,十字花科植物的生产常常受到多种病害的威胁,其中十字花科黑斑病是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十字花科黑斑病发生。据报道,美国、芬兰、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严重[2]。1919年,在广东省,十字花科黑斑病菌首次在甘蓝上被发现,此后该病逐渐在国内扩散传播[3]。到20世纪70年代末,其危害程度显著加重,目前该病在国内已普遍发生[4]。黑斑病不仅影响白菜的产量和品质,还会造成贮藏期腐烂[5]。因此,有效控制十字花科黑斑病已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十字花科黑斑病主要由3种专化型致病菌引起,包括甘蓝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和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japonica)[6]。我国南方十字花科黑斑病多由甘蓝链格孢菌引起[5],浙江省潮湿多雨,适合该病菌发生流行。为明确该病菌在浙江省的危害现状,本研究参考肖长坤等[7]的分子鉴定方法,根据白菜黑斑病菌核糖体5.8S rDNA侧翼ITS区种水平上的保守区域对黑斑病菌的3个种进行快速鉴定,并在全省开展甘蓝链格孢菌分布及危害寄主概况调查,以期为十字花科黑斑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面上调查技术规程(试行)》为依据,在全省所有涉农的区县市以踏查和样地调查的方式开展十字花科黑斑病菌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状况调查。
1.2分子鉴定方法
甘蓝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分子鉴定参考肖长坤等[7]的方法。
采用通用引物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ITS1、ITS4鉴定引物和甘蓝链格孢特异性引物Abra1、Abra2。
ITS1 5'-TCCGTAGGTGAACCTGCGG-3'
ITS4 5'-TCCTCCGCTTATTGATATGC-3'
Abra1 5'-ACCTCAGCAGCATCTGCTGTTG-3'
Abra2 5'-GGCTTTATGGATGCTGACCTTG-3'
1.3数据分析
利用调查数据绘制甘蓝链格孢菌(A.brassicicola)全省地级市、县区市分布图和统计发生比例及在5大类十字花科作物上的检获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