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呼肠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的成员,为双链RNA病毒,无囊膜,含10个节段,双衣壳结构,可感染鸡、火鸡、鹅、鸭及一些鸟类,临床主要症状包括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肠道病、矮小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及免疫抑制等,是家禽养殖业中一类重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ARV于1954年由Fahey和Crawley从病鸡中分离得到;Olson等于1957年报道鸡群中有滑膜炎并分离出病原,1972年被确定为禽呼肠病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份及地区陆续报道了ARV感染的疫情,对ARV的研究也日渐深入,Vanderheide等用ARV S1133株生产出了第一代的商品化活疫苗应用于生产;2012年起,我国ARV感染疫情逐渐扩大,主要症状也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目前,养殖场普遍存在ARV感染,给养禽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养禽业的发展。研究表明,ARV的细胞亲嗜性较广,能在绿猴肾细胞(Vero)、犬肾细胞(MDCK)、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乳地鼠细胞(BHK-21/13)等多种细胞系中增殖,且产生稳定典型细胞病变。丁明洋等用鸭呼肠病毒TH11感染BHK-21细胞后可有效增殖,出现了稳定病变;黄莉等用ARV强、弱毒株分别接种Vero细胞,并分析了接毒后细胞蛋白表达的差异;余爱花等研究了3株鸭源ARV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的致病性,分析了接毒后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差异性。


有关ARV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研究ARV在DF1细胞上的增殖特性还未见报道,本文就此展开研究。通过将ARV S1133毒株接种DF1细胞,研究其增殖特性,旨在为下一步ARV致病机理的研究和细胞灭活苗的研制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DMEM培养基、胎牛血清(FBS)、2.5 g/L胰酶,Gibco公司产品;PBS,Solarbio公司产品;禽呼肠S1133标准强毒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提供;DF1细胞,由广西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保存提供。


1.2方法


1.2.1引物设计及合成

参考NCBI上的ARV S1133株S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登录号:KF741763.1),用Primer 5.0软件设计引物,并由华大基因公司合成,引物序列见表1。


1.2.2 ARV S1133接种

DF1细胞将ARV S1133接种至生长良好的DF1细胞上,37℃孵育2h,更换维持液(含20 mL/L FBS的DMEM培养基),在体积分数为5%的CO2中37℃培养,观察CPE。培养3 d后收细胞培养物,置-80℃冻存备用。取上述病毒液再接种细胞,培养3 d后收获细胞培养物,重复接毒3次。置-80℃冻存备用,测定第3代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滴度。

表1 ARV S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1.2.3 RT-PCR检测

收获接毒后培养48 h的第3代细胞培养物,提取病毒RNA,用ARV通用引物反转录得到cDNA,将其作为模板用表1中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预期扩增片段大小为1 248 bp。PCR程序为94℃5 min;94℃1 min,55℃1 min,72℃70 s,循环数为35;72℃10 min。PCR产物用10 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4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将上述收获的第3代病毒液接种DF1细胞,分别收取接毒后12、24、36、48、72、96、120 h的病毒液,置-80℃冻存备用。将DF1细胞接种在96孔细胞板上,在体积分数为5%的CO2中37℃过夜培养,观察CPE及记录CPE孔数(重复此过程3次)。按Reed-Meunch法计算7个时间段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取3次重复试验的平均值),绘制ARV在DF1细胞上的一步生长曲线。


相关新闻推荐

1、苦荞蛋白对肠球菌、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生长抑制作用及机理(一)

2、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单细胞内增殖特性与传播动力学模型

3、生长曲线分析仪筛选出乙醇耐受性和发酵活性较高的酵母

4、贮藏温度对鲜切草鱼薄片中热死环丝菌的生长速率影响(二)

5、猴头菇菌丝长速长势的测定方法